"Culture shock is an experience a person may have when one moves to a cultural environment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one's own." - Wikipedia
記得高中時學過,由Kalervo Oberg所提出的文化衝擊,其概念包含四個階段:蜜月期(honeymoon)、過渡期(negotiation)、調整期(adjustment)和適應期(adaptation)。
《Emily In Paris》劇中,主角在短短十集以雲霄飛車般速度所經歷的,正是文化衝擊的心路歷程。不會說法文的美國人自信滿滿地來到巴黎,時而沉浸浪漫美景、時而工作諸事不順,最終找到在這座城市的生存之道。
台灣和澳門距離不遠,但在那裡的頭幾個月我也親身經歷了所有的轉折。聽著同事用廣東話聊天只能傻笑,不習慣重油少菜的飲食天天拉肚子,因為是右駕連過馬路注意來車都會看錯邊。
拍這張照片的時候我才剛報到不久,第一次看見旅遊書上的大三巴牌坊非常興奮;後來我慢慢探索這座城市,知道趕時間的話走哪條路可以避開遊客,在市區有自己喜歡的茶餐廳和糖水店,也遇見讓我想念不已的當地、外地人朋友。
居住過的每座城市在我們心中都會形成一張地圖,鮮明立體、獨一無二,上面畫滿去過的地方、愛吃的東西、發生的事情;一頁頁回憶住在腦海裡,生命也有了說不完的故事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